一、基本情况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湖北省重点农业科研单位之一。长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任务,主要开展水稻、棉麦、油料、玉米、果蔬、畜牧、中药材、食用菌等方面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普教育工作,围绕农业规划设计、农业生态安全、环境监测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全院设水稻、棉麦、作物栽培、现代都市农业、畜牧、经济信息6个研究所,办公室、政工科、财务科、科研科、成果推广科、产业办公室6个行管科室,黄冈市奶牛技术合作研发中心,黄冈市农业科技开发中心、黄冈梅家墩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邦朗置业有限责任公司3个经济实体。
全院现有职工213人,在职88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45人,特聘院士1人,客座教授3人,高级职称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10人。现拥有各类科研平台43个,其中,国家平台13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9个、合作平台7个。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集科技创新、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技术示范、特色展示、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农贸展销等八大特色功能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近2000亩。先后涌现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湖北省脱贫攻坚奖励记大功、省市科技进步奖等一大批先进个人;荣获省人才工作十强院所、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省精准扶贫先进单位、湖北省第四批农民田间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湖北省第十三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单位等一系列集体荣誉。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全国专业类百强单位。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以多出优质科研成果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塑造农科文化为平台,以从严治党、强化党建为保障,紧紧围绕我市“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抓科研攻关,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科技服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抓成果转化,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着力管理改革。2018年正式启动管理机制改革,以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释放创新活力,形成了“1+4”改革方案,41项配套制度。在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上,打破了“无厘头”。着力厘清职责分工,做到了事情有人办,责任有人担;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上,打破了“铁饭碗”。由部门负责人与干部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实现优化组合;在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上,打破了“大锅饭”。相关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财政供给、绩效工资和项目(课题)经费自主支配,奖励性工资和超标准绩效工资自行创收;在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上,打断“一根筋”。不仅在育种上发力,还要在新技术新模式上用功。改革的实施有效的统筹了人、财、物资源,实现了有效规范全面管理。
聚焦科技创新。近年来,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地方实际和市场需求,围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其中“节优804”成为湖北省首个被审定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四特”晚稻集“早、丰、抗 、优”于一身,是我院“核武器”级新品种,“黄科香”系列新品种,米质达国家二级以上,打造品牌1个;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循环、资源有效利用,开展稻蛙鳅鱼、稻鳖、稻虾(澳洲兰虾)、稻鳅高效立体种养,稻菌轮作、果园自循环绿色高效种养、瓜菜精准化栽培等亩产过万元高效模式。“万元示范工程”的推出,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市农业发展的冬季生产缺效益(冬闲田)、秸秆综合利用缺途径、面源污染治理缺办法的难题。大别山山野菜开发、道地中药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禽畜粪污“三分三合”高效综合利用稳步推进,农业规划和创意农业开发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十三五”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成果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黄冈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新品种19个,制定标准13项,鉴定技术成果8项,主编、参编专著17部,发表科技论文160多篇,编制各类规划10余项。
突出成果转化。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进一步整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借助“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中试基地”,引进社会资本,就地转化。先后引进湖北业丰公司投资200万元,麻城三夫公司斥资600万元,湖北健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斥资1500万元开展稻蛙鳅鱼、稻鳖、稻虾(澳洲兰虾)、稻鳅高效立体种养;黄州春阳蔬菜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湖北健鼎投资20万元开展稻菌轮作高效模式;湖北问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斥资1000万元开展禽畜粪污“三分三合”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近年来,成功转让水稻、棉花新品种3个,同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开发协议。二是做实成果推广体系。与全市5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创新“专家+示范区+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真正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近年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多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2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15亿元。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果转化收益80%直接分配给团队和个人,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有的科研成果创办公司,就地转化成功取得效益后再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