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服务 > 实用技术

水稻淹涝伤害的补救措施

文章来源:水稻所浏览量:发表时间:2017-07-07作者:李兴华
字体大小:【    】

 

水稻虽是一种沼泽植物,耐淹涝能力较强,但被洪水淹没仍会受到伤害。为夺取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受淹涝伤害后,栽培管理上应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抢晴播种

未播种的稻谷,应在晴天且秧田厢面无水时播下,播后用木板或滚筒轻压厢面,使种子陷入土中,为防止播种后降雨将种子冲出,可在厢面上盖编织布或在厢表面撒少量小麦秸秆、稻壳等。

2、排水、扶苗、洗苗、补苗

刚播种不久的秧田,应及时排水,并覆盖一层土木灰,利于秧苗扎根、立苗与生长。播后一个星期的秧田,排水后要及时清洗秧苗。刚刚移栽不久的幼苗,淹涝后会出现幼苗漂浮,排水后应及时将幼苗重现插入泥土中。已生根的幼苗,排水后要及时进行人工扶苗,培土定根,以防再倒伏,并进行差苗补缺,一是用原来的余苗补栽;二是进行分株补栽;三是移苗补田,即受涝后缺苗严重时,可将几块田里的稻苗合移到一块田里。但排水时应注意天气情况,阴天时应一次性排干田间积水直至露田;晴天高温时切忌立即排干,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层,做到逐步排水,日灌夜露,夜间排水调气,以利水稻恢复生长,较快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适度搁田,抑制高位芽。对于受淹时间较长(7天以上),根系破坏严重,活力衰退的稻田,应先检查其有无挽救的可能,如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心叶已死、根系变黑或腐烂要考虑补种其他作物;根系有部分白根或黄根时,可适当喷施一些生根剂(如萘乙酸等),帮助其恢复生理机能,尽量减少损失。

3、杀菌消毒及追肥

排水后应进行杀菌消毒,防止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蔓延。结合消毒,选择稀土、抗涝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叶面喷施,以纠正稻株体内营养和激素失衡。及时追施微肥(硅肥、锌肥等)和速效氮、磷、钾肥,促进生长,增强抵抗力。

4、喷施九二〇和叶面肥

始穗时,每亩喷施九二〇”1-2 g,促进受抑穗及时抽出,减少包颈,增加结实;乳熟期喷叶面肥壮籽,黄熟期喷施乙烯利促熟抢收。

5、病虫害防治

受淹涝伤害后,水稻生长出的叶、蘖较嫩,易遭受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危害,要及时做好虫害的防治;同时细菌性病菌随水流传播,极易导致病害的发生,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再者应注意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

6、及时补播

已播种的秧田被水冲毁,应及时补播早、中熟品种,确保全年水稻播种面积。对于制种田受害严重的田块,根据受害情况,及时补播母本种子或改种早、中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