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媒体聚焦

科技创新托举兴院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文章来源:黄冈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16-06-27作者:
字体大小:【    】

    “没想到基层农业科研人员,能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6月13日,刚参加完全国“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市农科院青年专家涂军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全国“科技三会”的黄冈唯一参会代表,涂军明认为,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喜人成绩。
    盘点市农科院近年的科研成果,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十一五”以来,完成国家、省部和市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60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8个,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100%。
    事实折射发展,数据印证跨越。市农科院走出了一条借力科技创新强农兴院路,跻身“全国百强”院。
    科研创新,破解科研院所发展瓶颈
    回顾我市农业科研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2006年。那时作为我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黄冈市农科院发展举步维艰。
    当时,没有自己的科研基地,科研经费几乎没有,人均经费只有3000多元,同时,新的人才引进不了,优秀的人才外流,致使科研人才短缺。
    如何打破困局,走出困境?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寻求上级部门支持,争取发展项目、科研课题,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创新需要人才,市农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启动了人才立院战略:自2007年以来,全院引进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等专业人才40多人。鼓励员工深造,报销全部费用,全院自主培养17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
    激发员工创业激情,改变管理制度。所有行政人员服务于科研创新,待遇奖励向科研人员倾斜,直接拿出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的50%奖励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优先“评先评优”。同时,设立了青年创业基金,激发大家干事创业激情。
    农业科研需要反复不断地对实验技术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比较、筛选、培育生产等创新过程。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平台,是开展农业科研的必备条件。
    为此,市农科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科研平台。高规格建成梅家墩1000亩农作物核心试验基地、奶牛养殖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三大核心基地,并建立相应实验室;加大对外交流合作,成功牵手喻树迅、朱英国等知名院士专家。成立院士工作站。建立国家棉花、油菜花生技术体系试验站等13个国家级平台、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中心鄂东南综合实验站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和6个高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借力发展。
    “有的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同志,一辈子很难出一个成果,很重要原因在于创新方向不对和方法落后,在此方面我们进行大胆的试水和创新。”水稻专家涂军明介绍说。
    根据黄冈农业的特点与问题,市农科院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主攻“粮棉油”新品种培育,大胆淘汰原有低质品种,引进了一批抗病、优质的水稻、棉花、油菜花生优质资源,利用海南南繁育种和实验室精确分析,对培育品种的方法进行自主系统创新。
    系列向内挖潜的新举措,使全院上下找到了发展方向和动力,也大大缩短新成果推出时间。原来可能3-5年出一个成果,现在一年能出2-3个成果。自2007年以来,全院共选育出广两优15、晚杂金优38、冈杂棉8号等新品种18个,申请新品种权9项,获授权6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发明专利2项,制定了湖北省地方标准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
    科研成果迭出,使市农科院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上获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以来,市农科院共争取国家、省、市级项目72个,项目资金增长61.93%;财政预算由差额拨款纳入全额拨款,“一园一楼一中心”项目建设进入最后阶段,解决了全院职工的后顾之忧,科研环境大大改善。
    成果转化,激发农业科研内生动力
    作为基层院所,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益,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三农”?
    市农科院人找到了答案——对接市场,实现成果转化。
    由农科院水稻专家周强主导培育出的杂交晚稻“金优38”通过与武汉金丰收种业公司合作,实现成功转化,农科院直接获得转化专利费用80万元。该品种推向市场后,连续9年成为湖北主推品种,总推广面积1800万亩。
    由该院棉花专家李蔚主导培育的杂交抗虫棉“冈杂棉8号”成功与湖北盛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手,实现转化,成为湖北省棉花主导产品,推广面积近500余万亩。
    窥一豹而见全身。近年来,市农科院选育的新成果转化率为100%,向省内外推广自育水稻、棉花等品种10余个,并根据各自生育特性、特点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制定地方标准,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70亿元。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催化剂,助推了整个农业科研的良性发展,那么科研成果转化则是兴奋剂,让我市农业科研人的干劲更足了,腰板更硬了。
    科研成果转化中,农业科研单位从合作公司获得成果转化资金,市农科院固定从每次的转化资金中提取30%作为新的科研投入,提取50%奖励科研团队,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历经10年的摸索打拼,市农科院人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农业科研创新之路,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市农科院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再攀科技创新新高峰。
    本报记者 李维通讯员 苏凤麟 蒋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