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我院棉花所科技人员参加2014年国际棉花基因组(ICGI)大会

文章来源:浏览量:发表时间:2014-09-29作者:
字体大小:【    】

      2014年9月25日到28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2014年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ICGI)在武汉召开。我院棉花研究所戴宝生和闫振华两位同志参会。此次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200余位专家及高校学者参加了会议。超级棉花纤维、棉花基因与黄萎病、双价转基因抗热抗旱棉、棉花高密度遗传图谱.....ICGI大会展示了国际棉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26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献龙教授主持开幕式。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喻树迅,2014年ICGI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张天真教授分别致辞。大会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棉花基因组研究杰出贡献奖。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与会中外学者就棉花种质资源与基因库、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展开交流。
        会上,张献龙就发现和评价功能基因对选育优质棉花的作用作了报告。棉花纤维是评判棉花品质的指标之一,陈晓亚团队测得海岛棉部分基因组序列,发现棉花纤维伸长机制与某些转录因子有关,利用杂交或分子聚合将转录因子与相关棉花基因结合可得超级纤维。
棉花分三种,第一种只有A基因组,含26条染色体,如非洲棉;另一种只有D基因组,如雷蒙德氏棉,同样26条染色体;第三种同时拥有A基因组和D基因组,共52条染色体,如陆地棉和海岛棉。A基因组和D基因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500万年前基因组的进化,导致2个基因组特异性差异的出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通过对棉花A基因组与D基因组的对比功能分析,证明D组有更多响应黄萎病的相关基因,而在A基因组中只有一个相关基因与之有些许关系,该病在中国发病情况比较严重,黄河、长江流域都有发生,每年7、8月最易大规模爆发。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方法抵抗这种病。
        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张红介绍了他的双价转基因抗热抗旱棉。张红说,尽管棉花纤维等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但对于农民而言,产量对他们具有更大吸引力。好的产量意味着农民能获得高的劳动收益,再优质的棉花纤维,如果没有一个可观的产量,也不会被农民们接受。而棉花的浇灌,直接影响着棉花产量。现今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棉花种植却需要巨大的浇灌量。放眼全球,棉花生产大国乌兹别克斯坦就因为种植棉花动用了大量水资源,而使世界第二大湖阿拉尔湖几近消失。因此,不仅对于我国,抗旱基因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张天真通过分子标记构建棉花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揭示了棉花进化及QTL定位相关内容。此结论可应用于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美国佐治亚大学的Andrew Paterson系统讲解了棉花基因组结构和进化;乌兹别克斯坦的FakhriddinKushanov 分享了通过分子辅助育种获得棉花新品种的经验。
        27日下午,张天真对参会报告人的海报进行评讲,并对未来棉花的研究趋势进行预测。
        28日上午,中外来宾在参观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产种植基地、棉花温室及特色科研基地后,大会如期闭幕。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更好地展示了近年来在棉花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层次交流的平台,激励大家碰撞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