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农科院正是人才流失,经费不足,发不起工资的艰难时期,这时候许多人纷纷选择寻找出路另谋高就,他却信心满满欣然向往。许多人笑他是傻书呆子,都等着看这个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临阵脱逃的窘态,可他出乎意料地坚持下来了,从此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书写了一篇篇传奇。他就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棉花专家---李蔚。
初到农科院时,全院从事棉花研究的只有科长白国华和副科长南策雄两个人,正当棉花杂交授粉的关键期,李蔚便被安排去帮忙。第一天上班,从早到晚呆在棉田里,那细致认真劲博得了两位师长的青睐。可接下来的条件更糟糕,全院百来号人每月只发得起180元的工资,后来的两个大学生选择了离开。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李蔚的妻子下岗了,父母相继过世,连女儿的学费都成了问题,妻子希望他能换份收入高点的工作来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却痴心不改地迷恋那片棉田,比以往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两位师长的悉心指导下,李蔚的研究技术日渐精湛,农科院的棉花研究事业在业界也开始打响,“鄂棉18”、“鄂棉22”在湖北省“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一举成名,均以全国排序第三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在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星火三等奖、黄冈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李蔚成了“湖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共青团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这时众多知名单位纷至沓来聘请李蔚,最高年薪开出了50万,他却丝毫没有动心,而全院工资仍然是每月180元,同学说他呆,家人说他苕。李蔚说,是农科院的艰难和贫困锻造了自己,这里是他的家乡,哪有儿嫌母丑的,他相信终有一天会拨开乌云见天日的。
凭着坚韧不拔的信念,李蔚在棉田里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五一”劳动节,是棉花移栽关键时期;火热的“三伏天”,是在田间观察、记载、杂交配组、去雄、授粉的大好时光;“十一”长假是在田间选种、收获成果的黄金期;中国传统的春节,是南繁加代,加快育种进程的关键期。棉花育种的核心是选出最优的单株,有人将这种选优的过程形容为“沙里淘金”,数万待选的棉株列队站立在田间,穿着同样的“服装”,露着同样的“笑容”,它们之间的差别极为微妙,只有多观察才能见微知著,同中求异。为了对田间每个单株的特征特性了如指掌,他在棉花生长期间,总是整天在田间观察、调查记载每个材料的株型、茎杆茸毛、茎杆强度、叶片大小、叶片颜色深浅、花冠颜色、苞叶大小、柱头长短、花粉开散情况、棉铃形状及大小、铃柄长短、吐絮畅紧、抗病虫性等等。每天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白天的调查记载材料,以便更好地开展第二天工作。为了创造变异,每年要做一千多个杂交组合,至少得做2~3万朵花的杂交,棉花杂交最佳时期是7~8月份,7~8月份正是我省气温最高的时期,上午授粉先是一身露水,后一身汗水,下午去雄仍是一身汗水。培育一个新品种,要从数万株中选优、千株创造变异、百株行种、12个点试种、大面积区试,到比产,再到审定,一个程序下来得要五六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先后参加或主持育成了5个棉花新品种通过省、国家审定,并研究了各品种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五品种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亿余元。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湖北省政府星火三等奖各1项,黄冈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黄冈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李蔚因此获得了第六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黄冈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湖北农技110优秀咨询专家、黄冈市直农业系统劳动模范、黄冈市农业标兵等称号,入选湖北省新世纪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当选为湖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黄冈市人大代表。
李蔚一直说个人的荣誉不算什么,农民致富才是真的好。多年来,特别是任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鄂东综合试验站站长以来,先后在鄂东棉区指导创建棉花高产示范基地30多个,组织举办技术培训会50多场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农户10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并通过农信通业务向棉农发送棉花技术短信和利用农技110热线为棉农解答疑难,显著提高了棉农的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意识,有效促进了鄂东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深受棉农的爱戴。
莫忘初衷,一路前行,李蔚继续着他的棉花故事,他说他天生痴迷棉花的红、白、粉和那扑鼻的香气,更痴迷棉花给人的温暖。正如他脸上淡淡的笑容总给人带去希望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