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稻花香里种喜悦

文章来源:浏览量:发表时间:2014-08-19作者:
字体大小:【    】

    一副瘦小的身材,一身黝黑的皮肤,剑眉上扬,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这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周强同志给人的第一印象。
没人能想到二十几年前一个初出校门、稚气未脱、一副学生气的毛头小子如今是农科院水稻研究的顶梁柱,是业界响当当的大专家,竟然育出了8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达2000多万亩,创造社会效益15亿余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农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或许有人会说他机遇好、运气佳,殊不知他在稻田里倾注了多少心血,奋斗了多少个日夜。
     作为八十年代名校的大学生,毕业时有全国最好的地区、最好的单位摆在面前任其挑选,面前一片坦途,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回乡从事基层农业研究,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因为他心中藏着一个梦想,他不愿再让父辈们、乡亲们辛苦劳作一年却仍为填饱肚子而担忧,他相信他可以改变这一切。
    1985年7月他怀揣着梦想踏进了农科院,眼前的场景让他傻眼了,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办公,没有像样的办公桌椅,一排矮平房便是宿舍。有人说他来到这里屈才了,可他没有打退堂鼓,每天跟着前辈们起早贪黑的在田间从事试验,这一干就是29年。
     水稻育种工作不是简单的田边观测记录,也不是实验室里的单纯数据分析,而是实打实的田间操作。七八月份正午是最热的时候,田里的水温高达50多度,空气中袭来一阵阵热浪,人们大多选择在屋里吹着风扇或空调吃着西瓜避暑,这时却是周强最忙碌的时刻,要趁着高温给稻花授粉杂交,强烈的太阳光直射脊背发烫,汗流如雨注使人睁不开眼,流到胶鞋有半桶深,上岸时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村的老人常心疼地说:“周专家你这比我们农民还辛苦,要爱惜身体呀!”每年冬季还要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头没和家人共度春节了。由于长年累月在潮湿的环境超强度劳作,周强早早患上了风湿病和脊椎病,一遇到变天就浑身的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坚韧不拔、不辞劳苦的精神,周强逐渐在事业上崭露头角,一点一点实现心中的梦想,先后主持参与选育出了早稻新品种金优152,晚稻新品种金优12、金优38、天丰优134、A优338,中稻新品种广两优15和广两优16以及三系不育系A4A等8个新品种。其中,主持选育的金优38 、A优338和广两优15是湖北省多年的主推品种,金优38还连续5年在非洲试种成功,取得了在非洲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准入证,并于2012年获湖北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其选育的新品种有6项获得国家新品种权公告号。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黄冈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还获得黄冈市十佳创业标兵、优秀党员、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农科院有人称呼周强为周所长,有人称呼他为周院长,外单位人的经常一头雾水。事情是这样的,由于周强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院领导决定在政治上重用他,提拔他为农科院副院长,可他却只想一心专研他的水稻,不愿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坚决推辞掉副院长的职务。他说,头衔只是个称呼,位高权重就得如履薄冰,无官一身轻,这样他才可以无拘无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在田地间开展自己喜爱的水稻育种研究。目前水稻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繁重,科技人员紧缺,劳动强度非常大,期间不断有大型企业向周强抛出橄榄枝,他一一谢绝高薪的诱惑,带领水稻团队克服种种困境迎难而上,其团队中有7人是高级以上职称,几乎占目前全院在职职工高级职称的一半,并多次获得省级先进集体称号。
     就是这样一位淡薄名利、实实在在的水稻育种专家,心中却无时不在想着老百姓。每逢春耕、夏收、秋播季节他总带着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实地了解群众农业生产需求,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农民高产栽培技术,耐心解答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碰到灾年,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抗灾救灾第一线,不但为救援行动出谋划策,还送去救灾物资,希望尽上绵薄之力把老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
心中装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总有一天理想之花会结出果实。周强,一个农家走出来的孩子,用他的勤劳与智慧在稻花香里播下汗水,种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