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半辈子的棉花情缘

文章来源:浏览量:发表时间:2014-08-19作者:
字体大小:【    】

    夏季的黄冈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地里的棉花已有人头高,正午在密不透风的棉花丛里总一个身影来回忙碌。这不是一个特写的电视镜头,而是一位科技工作者33年的真实生活写照,他就是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棉麻学会常务理事、黄冈市劳动模范、黄冈市棉花育种专家---南策雄。这33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转眼已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与棉花协同走过了半辈子。
一个人热爱一项事业不难,难得是热爱一辈子。从在校教书育人到农业基层研究,有人笑他,自古有弃笔从戎,从未听说有弃笔从农的,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他微微一笑,自古人就得穿衣吃饭,那就得有人去栽培耕作。就这样,他三十几年如一日深深地扎根这片热土,开启了他钟爱的棉花事业。
    棉花生长季节长,从4月播种到11月收获结束,南策雄要每天去试验田观察记载,不知踏破了多少双鞋,看着幼苗从破土而出到枝头结满棉铃,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的心里比谁都甜蜜。作为一个棉花育种工作者,他深知成功的几率有多低,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种从海选、配组、二代选择、株行系精选再到区试、审定,顺顺利利也至少要8年,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成功培育出一个品种。尽管困难重重,他始终坚信机遇会垂怜有心人。他一面扎根泥土,积累经验,一方面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立足长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事业逐渐起色,“八五”以来,先后选育出了国审鄂棉18、国审鄂棉22、鄂棉24、鄂杂棉12F1、冈杂棉8F1、盛杂棉9F1等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星火三等奖1项,黄冈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编制了湖北省地方标准3项,对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南是一个很低调很拼命的人。”这是农科院同事对南策雄的评价,确实,他不爱说话、不爱诉苦、更不会邀功请赏,总是默默地研究着他的棉花。三十几年前农科院的棉花研究在业界无足轻重,整个研究团队不足十人,后来退的退、走的走,就只剩下南策雄和另外一个同事坚持着,在永不放弃劲头的支撑下棉花事业开始踏上正途,名声开始打响,今日棉花研究已成为农科院的强势学科和响亮的名片。南策雄既是农科院棉花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棉花研究事业的传承者。由于长年累月的田间劳作,加上年事已高,南策雄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棉花研究现在已组建了一只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他其实可以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起早贪黑地在棉田里做一线研究。但是他说,作为一名农业基层应用研究者如果不能亲自到一线去,那就是最大的失职,而且还将误导后来者,就会形成不良的风气。就是这样一个“倔老头”在医院的手术台上还念念不忘他的那片棉花,出院的第二天就挺着烈日来到棉田,大伙都劝他回去好好休养,他执意要坚持同大家并肩作战。他的精神激励着全院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特别是为青年职工树立了一面旗帜。
    现在南策雄著作、荣誉等身,是名副其实的资深老专家,但他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他一直说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棉花研究者,与棉花打了半辈子交道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棉花研究事业能薪火相传,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临近退休之际,他还组织编著了《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棉花成果汇编》,为棉花研究事业锦上添花,为棉花研究事业作一个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