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喻大昭:30年致力攻克植物病虫害

文章来源:浏览量:发表时间:2015-12-04作者:
字体大小:【    】

    喻大昭,1956年出生,现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植物病害研究,先后获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现承担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叶部病害研究等多个国家项目。


  “30年,我只做了一件事情。”

  接受记者采访时,喻大昭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说的这件事,就是攻克植物白粉病防治技术难题。

  “我国小麦面积约4亿亩,每年白粉病发病面积就达1亿亩,有时高达1。5亿亩,现有防控能力不足,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面临巨大隐患。”喻大昭说。

  从1983年开始,他就将研究焦点投向了白粉病。当时,白粉病病原菌已经对化学药剂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打一次药管不了几天,且有毒副作用。他决定另辟蹊径,在天然生物中合成药剂。

  “当时有人研究其他的植物源的杀菌剂,但在白粉菌上没有人敢做这个事,因为白粉菌必须要活体培养,不能像别的菌类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喻大昭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率领研究团队,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发现新的天然高活性物质——天然蒽醌类化合物(蒽醌:读音同恩昆)。

  然而,对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筛选是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喻大昭与团队从34科63种植物中提取获得126份粗提物,再经过分离、鉴定,最终获得15种蒽醌类化合物。从126到15,看起来简单的数字变化,工作难度远甚于细沙里拣金子。

  这种植物化合物的发现,丰富了农用杀菌物质类型,为创制新的农用杀菌剂提供了前人未知的先导化合物。2006年,“蒽醌衍生物作为防治植物病害农药的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8年,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绿色农药”——8。5%大黄素甲醚母药和0。5%大黄素甲醚水剂获得国家农药正式登记,并投入生产应用。

  白粉菌对这种绿色农药的抗性风险极低,没有抗药性,所以其使用寿命就长。“化学农药5天就要在大棚里打一次,这个药半个月才打一次,持久时间是其他农药的三倍,节省用工,节省费用。但这个药的生产成本比化学农药还便宜,亩成本要便宜30%。”喻大昭介绍。

  之所以称其为“绿色农药”,是因其无毒,有机蔬果喷药后第二天就可食用。不仅如此,杀菌剂不仅能直接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发育,同时还能激活植物主动免疫系统,为植物抗病诱导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如今,这种新型农药已经实现产业化,不但用于防治国内的白粉病,甚至规模出口至韩国、意大利、印度等地,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好评。

  “目前受制于植物原料供给的因素,我们的产量还不大,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当前,喻大昭和产业合作方探索在内蒙古沙地种植大黄,这样既治理了沙漠,又拓展了原料来源。

  下一步,喻大昭准备跟化学家合作,用合成的方式来生产这种植物农药。“青霉素始于从青霉中发现、提取杀菌剂,但如果还是沿用这种初级提取方法,全人类不可能都用上青霉素,同样,蒽醌化合物在天然植物中的含量仅为千分之四,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想进一步改造做成工业化生产,解决它的产量瓶颈。”

  “这不是一个科研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喻大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