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市农科院青年读书班第五期青年讲堂开讲,由棉花研究所博士专家戴宝生和水稻研究所博士专家吕锐玲现场为30多名青年同志讲授《青年干部在职学习》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在职求学期间的历程和心得。院团委书记王洋主持活动,院长瞿学文、副院长李蔚、水稻研究所所长周强等院领导及团市委组织部长潘拯出席活动并点评。
为全方位培养青年人才,助推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今年以来,市农科院依托院青年读书班平台,启动“青年讲堂”活动。在院党委的全力支持下,院团委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学习载体,注重学习实效,达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思维全面活跃的目的。每期讲堂由院内外优秀青年干部、青年专家担任讲授者,自行选择国家重大三农决策、领导人重要讲话、前沿科技动态、培训学习体会等为大家进行讲授和解读。同时,活动组织上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和创新性,由每名参会者自由发表个人的体会和观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讨论。“青年讲堂”这种学习形式,不仅为农科院青年干部、青年专家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也为更多青年同志提供了锻炼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业务水平,受到了青年同志们的欢迎。
“青年讲堂”是市农科院“青年人才成长工程”建设的缩影。2011年,在该院“十二五”发展研讨会上,院长瞿学文首次提出要在全院实施“青年人才成长工程”建设。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黄冈市青年人才成长工程方案》于当年7月份出台。如何拓宽渠道引进各类学科青年人才,如何做到“政策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如何全方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如何不拘一格选用青年人才,在《方案》中都能找到答案。当时一位正为“人才断层”问题而犯愁的老研究所所长南策雄说,《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科研工作“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希望。
当天在青年讲堂上授课的戴宝生和吕锐玲,是市农科院重点培养的高学历青年人才,也是该院扶助青年人才在职深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作为院里引进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在单位的悉心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里,二人都成为了各自所属创新团队中的核心青年人才,并在期间喜结连理。2011年,院里出台扶助青年人才在职进修政策——在职考取硕士研究生的青年人才由单位和团队承担80%的学费,在职考取博士研究生的青年人才由单位和团队承担100%的学费,并承诺不影响在职攻读学业期间的应有待遇。夫妻俩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备考,最终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成就农科院人才成长工程中的一段佳话。他们将在职学习有效运用于工作实践,与其他团队成员选育的水稻“鄂早18”、“金优38”、“广两优15”和棉花“冈杂棉8号”4个品种均为近几年我省主导品种。仅在“十二五”期间,他们参与选育的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近4亿元。
副高级青年专家涂军明,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市农科院。不到40岁的他,从事水稻研究工作17年,作为黄冈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青年科研骨干和课题主要执行人,参加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水稻改良工程项目、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湖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鄂东南综合试验站课题等共52项,先后选育出金优12、金优38、天丰优134、广两优15等10个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审1个,省审9个,其所在团队使得黄冈水稻育种在全省一直保持领先水平,众多成果和荣誉加身的他,多次被企业老总“挖角”,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现在事业上得到的一切,都是黄冈农科院给我的。我早就立志要一辈子扎根在这里。今年7月,他被推选为中国科技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成为黄冈市唯一一位参加全国科技三会,并现场听习总书记作报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
作物栽培研究所的常海滨,200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这个高大的北方小伙子因为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单位上下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2011年,经过民主推荐他担任了研究所副所长,开始独立主持一些科研课题和项目;2012年,在单位的政策支持下,他与另外6名青年同事一起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推广专业的在职研究生;2015年底,因为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异表现,他再次被民主推选为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了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成为体系中最年轻的站长和农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所长。刚上任时,常海滨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对他资历和经验的质疑,但是单位领导和同事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科研项目申请困难,院领导亲自带着他到各部门寻求支持;组织学术活动人手不够,同事们主动过来帮忙……。他也不负众望,在年底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考核中,他带领的团队成绩名列前茅。
来自陕西农村的青年专家王明辉,毕业于扬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年刚到市农科院报到的时候,看到与他那些奔赴北上广的同学工作环境相比,院里的行政办公楼的确显得寒酸,他一度担心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专业技能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这些顾虑。考虑到新进人才的实际困难,单位给他们配发了木头床、电磁炉等生活用品部分资深专家与新进人员结成扶助对子,在工作上给予悉心指导;院党委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关心青年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院团委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青年们的业余生活。王明辉很快就融于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还在这里结婚生子,黄冈话也说得特别溜,在开展科技服务与农民群众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2012年,王明辉通过实地考察,看准了黄冈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向单位提交了开展相关研究的调研报告。报告在党委会上通过后,院长瞿学文亲自从院青年创业基金中审批2万元作为支持他开展研究的首批经费,化解了他经费困难的燃眉之急。
团委书记王洋,是农科院人才严重断层到人才结构优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院团代会上,看到经由市“绿色通道”新引进的5名硕士研究生在台上自我介绍,她感慨万千……2009年她大学毕业后到农科院办公室工作,在她来报到之前,院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近10年没有引进过新人,23岁的她和55岁的老办公室主任被大家戏称为“老少配”。在单位工作的7年间,她从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层干部。2011年在单位政策的支持下,考入武汉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被单位推荐到乡镇挂职锻炼;同年,被推选为行政党支部书记;2015年与另外3名80后青年同事一起被民主推选为正科级干部……她当年参与起草的《市农科院“一园一楼一中心”建设规划》现在已完成大半,看着单位新建的青年人才公寓楼,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区,她耳边又回想起同年在青年座谈会上瞿院长对在座20多位青年同志的说的话——要举全院之力,让我们的“一园”、“一楼”、“一中心”成为单位青年同志安居乐业的最好平台!
如今,市农科院40岁以下青年人才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24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5人,担任部门、团队负责人的达到 9 人,涌现出省科技进步奖、省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省先进区试个人、省级优秀团员、市学术带头人等各类荣誉获得者43人次。这一个个数据和荣誉的背后,是全市推行“人才强市”的政策大背景下,市农科院实施青年人才成长工程,全方位打造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所带来的直接变化。
今年省政府公布的全省科技进步奖名单中,市农科院成为全省中唯一一个拿到两个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地市级科研单位,根据农业部统计结果,该院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地市州农科院所排名中,首次跻身100强。人才永远是最有潜力的投资,也是最有长效的投资。市农科院用一个个层出不穷的成果、逐年递增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刷新的品种推广面积数据和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再一次印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是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