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经轮作、稻菌连作收益高,亩产可达万元,我院免费提供技术……”4月30日,在武穴市梅川镇陈福禄村,陈展鹏带领农业专家前来送技术、送良种,向该村赠送500公斤优质稻良种、10000株蔬菜苗,发放技术资料100余份,并鼓励村民尝试新的种植模式。
陈展鹏是黄冈市农科院院长,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北省“三区”人才。为助力复工复产,自三月下旬以来,陈展鹏组织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共为黄冈市30余家企业、10余个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服务。
黄冈市农科院共有3名省科技特派员、7名省“三区”人才、16名市科技特派员。近年来,我院科技特派员围绕乡村振兴,紧扣“农业五个一”行动,笃定科技攻关,通过进百企、入千村、帮万户,为壮大农村新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芯”。
科技攻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科技为魂。
现代农业的“卡口”在哪里,科技特派员的科研方向就在哪里。黄冈市农科院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乡村振兴和能人回乡,该院科技特派员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近3年,该院省“三区”人才李蔚和省科技特派员戴宝生参与选育出5个省审定棉花新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品种权1项、专利2项,鉴定省级成果2项。所获科研成果及时向梅家墩村及周边地区推广,辐射带动1500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40余万元。省科技特派员戴宝生2017年和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我院科技特派员杨俊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结构和地理特点,围绕“羊肚菌、竹荪、大球盖菇等食用菌节本增效高效栽培技术,探索出“稻-菌连作生态循环模式”,培育的羊肚菌亩产达200公斤。2020年大球盖菇头茬出菇达3000斤,预计总产量已近6000斤,实现亩收过万不是梦。
该技术被《黄冈市2020年农业主推技术》收录,还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重视,黄冈市副市长余友斌多次带队到食用菌生产基地调研。
目前,在闫良、常海滨、熊海谦等科技特派员的攻关下,该院已探索出“‘稻+蛙+鳅+鱼’综合种养”、“一菜多用”、“稻菌连作”、“果园立体种养”、“礼品西瓜精准化栽培”等种植模式亩纯收入过万元,“南果北移”、畜禽粪污“三分三合”综合环保利用等新模式、新项目、新技术,为黄冈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院企合作,为农企发展“撑腰”
今年3月初,受疫情影响,湖北健鼎有限公司10000多斤羊肚菌滞销,得知情况后,杨俊迅速帮忙联系销售企业和加工企业,帮助售出羊肚菌1000多斤,烘干3000多斤,对尚不能烘干的近5000斤鲜菇,联系种子公司,进行冷冻储存,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关键时刻,科技特派员主动站出,出谋划策,为企业破解难题,增加了企业发展信心。
不仅如此,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黄冈市农科院大力开展院企合作,通过“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科技特派员进入龙头企业(合作社)或村组,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基地建设,为企业“撑腰”。
省“三区”人才陈展鹏,以驹龙园茶厂为帮扶点,指导技术生产,赠物资。其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省政府农业丰收计划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政府星火奖、黄冈地区科技进步奖、黄冈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省“三区”人才、市科技特派员常海滨对接麻城市和团风县农业推广中心、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指导油菜、花生高产高效生产,帮助农民亩增收400元。
省“三区”人才、市科技特派员闫良、葛长军与浠水县健源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英山得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广的黄州萝卜,黄州萝卜平均亩产达3892公斤,亩增收1000元。
帮助农企过难关,助力农企加油干。仅疫情期间,黄冈市农科院10多名科技特派员脚印企业,为湖北健鼎公司、春阳蔬菜合作社、堵城镇朱岭村蔬菜专业合作等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品滞销问题。使春阳蔬菜合作社、堵城镇朱岭村蔬菜专业合作的农产品直销武汉,单日最大采摘量达1500公斤。
科技服务,为农民增收“护航”
4月24日,省“三区”人才葛长军赴英山县开展科技服务。现场,葛长军根据农民在茄果类蔬菜苗期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这是市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播撒科技助农火种,为农民增收“护航”的一个缩影。
仅 2019年,我院20余位特派员转化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0余项,开展科技培训活动30余场,累计培训农业技术员和专业农民5500余人次,发放科普培训和宣传资料3.5万份,受益农民约5万人。
2019年,我院按产业划分组建10支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奔赴全市30个村、企、合作社,帮助改变种植结构,提高种养效率,实现亩节本增效350元;推广新技术11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48.50万亩。
特殊时刻见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冈市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我院科技特派员主动作为,采用线上形式,调研农业生产情况。复工后,该院派出7支专家服务团队40余名科研人员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为30余家企业及水稻、油菜、棉花、中药材等30多个示范基地提供科技服务近210余次,开展线上咨询指导72次,累计咨询人数达500余人次;帮助7家企业合理调整种植、养殖方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10次。
乡村振兴,科技强农。一个个科技特派员正变身为乡村脱贫致富的科技领路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