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体系团队参加茯苓新菌株现场测产和鉴定会

文章来源:作物栽培所 浏览量:发表时间:2021-11-17作者:王明辉
字体大小:【    】

 

11月16日,中国中药协会组织专家在英山和罗田召开了茯苓新菌株“WZ—1号”现场测产和鉴定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董彩虹研究员、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彭传华、省中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克勤研究员、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廖朝林研究员、省中医院院长何绍斌等领导出席会议。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推广首席、省果茶办主任鲍江峰研究员,省中药材体系研发首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刘大会教授,带领我院作物栽培所副所长、省中药材体系大别山区试验站站长王明辉和示范基地罗田县负责人倪晓彬等参会,英山县和罗田县相关人员参加。
01.jpg
 
02.jpg
11月16日上午,鲍江峰、刘大会等参会人员来到英山县石头咀镇采用新菌株“WZ—1号”茯苓基地试验基地进行茯苓测产,下午来到罗田县九资河镇测产。茯苓新菌株“WZ—1号”鉴定会在罗田县九资河镇召开,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线上参加鉴定会,鉴定会由廖朝林研究员担任评审组组长和鉴定会主持人。菌种退化、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逐步涌现,亟待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项目团队经过多年以来对茯苓菌种培育、优化、筛选,选育出了新一代“WZ—1号”茯苓菌株。鉴定会上,董彩虹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项目组汇报了茯苓新菌株“WZ—1号”的杂交选育过程,并向各位评审专家汇报了英山和罗田两地测产结果。各位评审专家逐一交流发言,鲍江峰首席提出测产结果要结合茯苓品质综合一应评价,刘大会指出茯苓新菌株区域试验要充分考虑新菌株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茯苓的影响,廖朝林提出要发展代料技术,王明辉提出茯苓新菌株区域试验应适当扩大试验点,综合考虑在罗田、英山、蕲春等区域开展茯苓新品种试验,项目组成员结合评审组成员的提问进行了答疑。最后,结合英山和罗田两地测产和质询答疑,经过线上线下评审专家讨论,一致认为新菌株“WZ—1号”上料快、结率早、结苓率高、生长强势,平均转化率优于目前栽培菌株。
03.jpg
英山和罗田位于大别山区,群山起伏,松林似海,雨量充足且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多为风化黄色重沙土壤,这些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优势为茯苓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一方水土好,茯苓济世人”,此地产出的茯苓以个大、实坚皮薄、肉质丰厚、颜色白皙、药用性能好著称于世。茯苓在全国19省均有产,大别山区品质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罗田县于元明时期开始种植茯苓,英山县于宋末种植茯苓,九资河茯苓和英山茯苓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茯苓被罗田县列举为湖北省一县一品十大优势单品种。202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使用茯苓的中成药有239种,茯苓为誉为“八珍”之一。茯苓是药食同源产品,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但目前茯苓用马尾松等松木需求量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代料技术研发也是茯苓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