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市委书记张家胜到我院调研

文章来源:办公室浏览量:发表时间:2022-02-14作者:丁凤菊
字体大小:【    】

 001.jpg

2月12日,市委书记张家胜到我院调研指导工作,给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送来了新春祝福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厚爱,我院全体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倍受鼓舞!
“产量如何?”“当家品种是什么?”“销售市场有哪些?”“成果转化怎么样?”张家胜来到我院科研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听取育种技术创新、重大疫病防控、产业协同发展等情况介绍,走进田间,察看小麦、油菜、食用菌等农作物长势。在农业科研成果展示台上,他详细询问了稻米、棉花、中药材、油菜、食用菌、蔬菜、水产品(青蛙、甲鱼)、有机肥等8大类80多种科研农产品的科研进展及推广情况。来到我院科技研发大楼项目选址现场,调研了项目选址及规划建设有关情况。
02.jpg
张家胜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发挥园区科研基地研发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市场推广开拓力度,提高新品种的接受度和知名度。要通过科研基地示范平台运作,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示范辐射效应,拓宽生产经营者视野、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展示黄冈农业特色品牌,构建黄冈农业产业内外交流平台。
47f1f211aaf8db2c7ae5726f402a34ba.jpg
 
 
座谈会上,张家胜听取我院的工作情况介绍。陈展鹏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汇报了我院在种源安全、粮食安全、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成绩,并结合“五大”问题,提出了“五点”打算:一是在针对品种研发上发力。主要是早稻超早熟品种和高档优质稻的研发,山野菜人工驯化品种研发,地标产品提纯复壮研发等;二是在城市圈资源整合上发力。特别是武汉市蔬菜、水产科研成果的引进,我院水稻、油菜优势的输出以及人才平台等资源共享上加大力度,实现扬长避短;三是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上发力。加大与农技推广部门无缝衔接,引进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变成现实生产力;四是在领军人才培育上发力。让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快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全市有权威”的专家;五是在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上发力。解决科研人员耗费精力外出找钱的问题。最后提出两点请求:一是科研大楼建设恳请安排相关部门指导设计,加快审批速度,尽快建成使用;二是科研基地流转费恳请列入财政预算,保障科研用地的基本需要。随后,周强、李蔚等专家和陈杰、常海滨等科研团队负责人分别就农业科技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张家胜充分肯定我院为黄冈“三农”工作以及脱贫攻坚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与大家深入交流讨论,谋划新一年工作。
04.jpg
“黄冈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还任重道远,科技支撑至关重要。”张家胜强调,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国之大者”,既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又要实现农民稳步增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把农业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机融合,让产业链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创新链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实现价值链的提升。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融通,引导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实践中。要突出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让成果既有“价值”也有“市值”,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研工作者“名利双收”。要做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以点示范、以点带面,将科技成果与基层工作衔接起来,加快市场推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武汉城市圈通力协作,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全力锻造长板,打造优势,形成品牌。
张家胜要求,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营造环境、提供条件。研究解决科研大楼建设瓶颈问题、科研基地流转费用问题,建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千帆竞发之势。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余友斌、市政府副市长马艳舟、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刘君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吉、我院院长陈展鹏、副院长张晓能、蔡正军及相关人员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