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科要闻 > 农科要闻

稻蛙团队“稻虾蛙轮养套作”新模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文章来源:水产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9-30作者:陈楠
字体大小:【    】

 

    近日,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水产所稻蛙团队试验示范的“稻虾蛙轮养套作”新模式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名称《一种稻虾蛙轮养套作系统》,专利号ZL 202322597153.6。
    稻蛙养殖是稻田综合种养的模式之一,黑斑蛙(俗称青蛙)也是唯一的两栖动物。传统的稻蛙养殖模式,需要在稻田中间开沟,在稻田四周铺设食台,占用的稻田面积较大,水稻种植区比例小;另外,在种养期间,青蛙养殖密度很高,为了给青蛙提供足够的栖息地,传统稻蛙养殖的水稻种植密度非常低。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传统稻蛙养殖模式中,青蛙亩产2000-6000斤,而水稻产量仅仅100-300斤,传统稻蛙养殖模式不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传统稻蛙养殖是在同一块水稻田里面进行产卵(3-4月份)-孵化(3-4月份)-蝌蚪养殖(4-5月份)-变态蛙驯食(6月份)-成蛙养殖(6-10月份)的所有过程。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将青蛙的繁育过程和养殖过程分开,那么时间上正好与小龙虾养殖衔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稻虾蛙轮养套作模式。该模式因地制宜,直接采用稻虾田养殖,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小龙虾养殖在3-6月份,成蛙养殖在7-10月份,两者时间完美衔接;采用漂浮食台替代固定食台,保证水稻种植区面积,保证水稻产量;种养区天网可拆卸,不影响水稻机播机收。
    稻虾蛙轮养套作模式有以下突出特点:1.青蛙自然生长于水稻田中,其完全适应稻田人工养殖环境;2.青蛙可以广泛分布在水稻田中,青蛙捕食害虫,所以稻虾蛙田不打农药,解决了稻虾养殖过程中病虫害频发的问题;3.青蛙产生的粪便也是广泛分布在水稻田中,所以稻虾蛙田不施化肥;4.由于稻虾蛙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的大米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满足人们高品质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解决了稻虾养殖中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稳定的问题;5.青蛙养殖在小龙虾养殖之后,同时水稻种植贯穿整个养殖阶段,做到“一水三收”,解决了稻虾养殖集中上市,经济效益下滑,稻虾模式单一,种养风险大的问题。
    单一的稻虾模式增长潜力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集成创新,向多元综合种养模式拓展,是降低种养风险,提高种养效益的有效途径。稻虾蛙轮养套作模式中的青蛙和小龙虾相辅相成,完美弥补了传统稻虾养殖中的不足,是稻虾转型升级向多元化发展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不二选择。
    2023年和2024年,我们连续两年在黄冈市武穴市开展稻虾蛙轮养套作模式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0亩。两年测产结果均表明,稻虾蛙轮养套作模式亩产小龙虾300斤以上,亩产青蛙700-1500斤,水稻亩产超过1000斤,亩产值超过1.5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稻虾蛙养殖涉及到黑斑蛙配对产卵、孵化棚建设、蛙苗孵化、蝌蚪养殖、蝌蚪期病害防控、变态蛙驯食、开口蛙投苗与养殖、软体/红腿病防治、高温期歪头病防治、成蛙抓捕与运输销售、种蛙越冬等技术,建议尝试养殖的企业、合作社或者农户在本团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IMG_3951_副本.jpg
 
IMG_9627_副本.jpg
 
IMG_20230901_164341_副本.jpg